当前位置 : 首页 > 行业新闻

“十三五” 生物识别产业回望(二)

2020-10-15 08:36  来源:  作者:  阅读: 次  打印
中国生物识别行业过去五年竞争态势基本脉络比较清晰:主流的传统生物识别厂商继续发展壮大;传统安防及互联网巨头强力介入;新兴的CV独角兽企业迅猛崛起。
多年前曾有美国行业分析者给生物识别行业的技术持有者们有如下忠告:如果你的技术优势硅谷精英们花两年时间、数亿美金都不能赶上,那么你可以暂保安全,否则,你前途堪忧。过去五年,在资本强势介入,技术开发手段日新月异的形势下,这样的所谓“安全”状态早已不复存在了。
技术因素之外,要想在市场和行业中立足,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将技术落地,通过拓展应用,占据市场主流。移动互联时代,IoT、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基础技术的支撑下,生物识别产品创新和落地应用开启了无限可能。生物特征的采集、存储、识别认证等功能,均具备了现场客户端、便携终端、路由、云端等物理和逻辑位置任意布局的可能,产品和系统的创新设计因此而丰富多彩。
过去几年,在生物识别领域中从业者的队伍还增加了金融集成商、网络营销公司、结算和支付服务商、零售商等,他们的积极竞争和市场渗透丰富了过去几年的市场态势。
当然,过去五年安防巨头、传统生物识别重要厂商、AI/CV新秀这三大势力板块的竞争,才是中国生物识别市场的主线,它构建和塑造了中国生物识别产业主要的发展路径和方向。
传统生物识别重点企业和传统安防巨头、互联网巨头自不必多说。AI加持下的CV(计算机视觉)独角兽们是过去五年最醒目的一大行业板块。以商汤、依图、旷视、云从等公司为代表的这一板块,最引人注目的可能是他们不断成功融资的新闻。而竞争对手更关心的是他们的应用产品布局、应用落地的执行力和效果。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一板块的市场业绩已经展现,但是在多大程度上可与他们的估值匹配,则见仁见智了。
这些CV公司对传统生物识别厂商的冲击主要来自其技术的先进和可控,他们是网络、大数据、云计算和深度学习等新兴技术催生的幸运儿,在技术上很快超越了传统厂商,而基于网络的渠道模式和生态构建又是他们的先天优势。但其短板也是显而易见的。成败皆萧何,生于网络、长于云端,新兴CV们在应用落地,尤其非网络架构的行业应用落地方面,显得底气不足和拓展乏力。这些年目睹他们的诸多努力与尝试,有成功案例,但异想天开、昏招迭出也不鲜见。
笔者尝试多角度分析比较国内生物识别领域这三大势力板块的竞争态势,遂从技术、资金、产品及应用、生态及服务等多维度,以五分制来进行评判。评价体系及结果如下表,读者诸君是否认同,敬请切磋。

综上,以笔者的比较判断结论,传统厂商稍占优势,新兴独角兽稍弱,但差距并不大。
“十三五”收官之2020年,注定是可以载入人类史册的关键转折点。从自然灾难、重大流行疾疫,到全球化趋势逆转,全球经济大衰退,人类正处在前所未有历史大变革中。若展望更加远景的未来,巨大的不确定性恰如摧城的黑云排涌而来。作为乐观的悲观主义者,我们还是要继续努力,砥砺前行。而面临未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唯有认真思考、观察和探寻先机,才有制胜的把握和可能。以下是我们的一些粗浅观点,抛砖引玉吧。
先机一:严峻的社会形势、撕裂的阶层。当前的社会动荡和危机之原因,既有自然和客观的困难与灾害,但更主要的是人类社会的治理问题。各国的发展道路和制度之争因各执己见已毫无意义,但我们看见的客观现实是,日渐严重的贫富分化和阶层撕裂,已令这个星球的大多数地区形势岌岌可危。生物识别及安防是为解决安全问题而生的行业,严峻的社会形势是挑战也是机遇。
先机二:对健康的高度关注。此轮新冠疫情无疑是敲响当代人类社会最强音的警钟。结构简单如斯的小小病毒,却可以令整个人类社会的正常运作窒息和停摆。健康问题已成为人类新型的安全问题。既是安全问题,那对于健康或者对于有害健康因素的监控检测和预防,或将成为安防产业拓展的方向之一。生物识别将在监控检测定位标注、健康大数据分析、重要医护场所管控、特殊人群(比如疑似患者)管控等等应用场景发挥极大作用。这些新场景下的技术落地机会不可不察。
先机三:个人及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毫无疑问,线上方式将成为未来人类的主要生活与工作方式。因为疫情和随之而来的新型社会管理模式的影响,这个趋势的实现速度会比原来单纯靠技术自然演进影响的进度要快得多。为满足加快实现和普及的线上生活与工作,必然需要创造全新的产品和应用系统。如前文所述,线上生存模式及大规模的各类线上应用,对生物识别技术的刚需将展现无疑。
先机四:无所不在的AI及监控,如何与隐私保护平衡?生物识别技术发展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可信度和安全问题。信息时代的个人安全,最看重个人关键信息和隐私的保护。而加强公共及社会安全却需要强化对个体的监测监控。生物识别技术可以在这样的矛盾平衡与协调中,寻找出自己生存发展的特殊机会。
虽然,生物识别技术的采用(尤其滥用)加剧了个人信息及隐私泄露的风险,但要妥善平衡安全与隐私保护,非生物识别技术莫属。我们需要的是在生物特征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使用、控制等诸环节,精心设计和安排,利用生物识别技术与应用场景其他条件的巧妙组合,完成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平衡。这里边的商机其实已经存在,但鲜有商家去潜心发掘。
先机五:便携式可穿戴式生物识别方案。在当今社会的现实和可预期的未来,个人防护(安全防护及健康防护)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个人防护产品将会逐渐多样化、智能化、网络化,生物识别技术如何在这样的便携式、可穿戴环境下实现,商机潜藏。采集芯片处理芯片的柔性化、近距离乃至微距扫描及其无线传输、云/端/边缘的灵活处理布局,都将是值得商家重点考虑的产品研发设计环节。据我们所知,在这个方向上先行者已经上路了。


 
打印 关闭窗口
 
本栏目最近更新
本栏目热门点击
版板所有:南通安全防范协会 联系:0513-81183539  
【网站申明】   苏ICP备17010835号-1  
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