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行业新闻

“新基建” 推动安防产业 实现 “三化” 转型升级

2020-08-20 08:35  来源:  作者:  阅读: 次  打印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背景下,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投资方向,不仅对长期战略新兴产业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对短期内实现中国经济的稳增长、稳就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新基建”涉及领域广泛,其中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领域与安防产业紧密相关,对安防产业来说无疑是一大发展的新机遇。


一、“新基建”拉开序幕,各地与安防产业加速布局


继中央首次提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后,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基建”范围,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以及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的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新基建” 主要范围

政策层面,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新基建”吹响集结号,各地政府都在加紧布局,北京、上海、江苏、福建、河南、湖南、重庆、安徽等多个省市区发布了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清单,基建投资成为各地投资计划中的重中之重,部分地区“新基建”投资金额甚至超过了总投资额的一半以上。与此同时,市场层面,国内安防企业也纷纷行动起来,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核心技术为引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及技术储备,瞄准公共安全、应急指挥、民生服务、城市运营、交通管理等社会治理重点领域,希望在5G时代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在“新基建”拉动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安防产业会随着“新基建”的投入迎来新一轮的产业结构升级。


二、“新基建”为安防产业“三化”转型提供重要抓手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安防产业想要切实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使人们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产业转型势在必行。而“新基建”的到来,将为安防产业“三化”转型提供重要抓手,推动实现“大安防”从先进理念到落地应用的重大转变。

1.5G传输加速安防产业社会化发展

5G传输在速率、时延、连接数、传输路径等方面与4G有很大的差距。安防产业中的视频监控系统、防盗报警系统、智能门禁系统、周界报警系统都将受益于5G技术的高速率、低时延特性,将物防等级和防范效果提升到新的高度。其中,应用5G最广的视频监控业务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为视频监控传输更高清的监控画面。过去受限于网络带宽的影响,安防工程师们要提高视频图像清晰度不得不从调节网络码流的码率、帧率、分辨率和图像质量等参数入手,耗时费力成本高。而依靠5G高速率的传输性能,这一问题将得到根本性改善。

二是可有效解决重点监控区域的网络信号问题。目前公共区域的视频监控服务主要覆盖机场、码头、车站、商场等人流量大且人员构成复杂的场所,是公共安全监控重点,基本实现了全天候、全场景的智能监控。但仍存在一个隐患,即现有监控管理平台采用有线传输,一旦网络设备和线路遭到破坏或者出现故障时,统一指挥调度将陷入“瘫痪”状态,不利于公共安全监控工作的稳定开展,而5G网络技术的应用采用无线传输,将为现有系统提供二重保障,确保有线传输发生故障时系统仍可正常运行。

三是针对偏远地区可有效提高管理效率。我国国土面积广袤,自然保护区、国境线等地区人迹罕至,如大量采用有线网络铺设,不仅耗资巨大且不利于开展维修维护,而采用5G无线网络传输,管理部门可实现远距离重点监控,节约建设费用同时还可有效提升管理效率。5G传输将为推动安防视频监控的社会化普及与纵深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2.人工智能应用推动智能安防场景化落地

新华网联合赛迪顾问发布的《2020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与投资趋势报告》显示,预计到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超千亿元。可以预测,未来一到两年时间,“安防+AI”市场在人工智能市场占比将达到30%~40%的体量,规模非常可观,安防智能化水平日趋成熟。其中,机器视觉和人脸识别等AI技术为智能安防在校园、医疗、商业、社区等各类场景落地提供了更多可能。以公共卫生领域为例,过去安全防范措施主要集中在周界防范、门禁巡更、火灾报警等应用。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让AI+热成像测温技术迅速走进人们的视野,同时不少安防企业推出了口罩遮挡人脸识别解决方案及产品,目标人群在佩戴口罩的场景下对其进行非接触式的精准身份识别等等,这些“安防+AI”组合为预测、控制疫情蔓延提供了重要帮助,无形中也促使安防产业加快智能升级,并实现快速场景落地。

3.大数据技术提升安防专业化水平

近年来,大中型安防企业都在加快数据平台的建设,“让过去躺在系统里的数据跑起来”几乎成为行业共识。信息基础设施中“数据中心”的建设将为下一步大数据深耕提供重要支撑。安防产业海量的非结构化视频数据以及飞速增长的特征数据(卡口车辆数据、人像识别数据、异常行为数据等),将在大数据技术的带动下发挥更大功能,提升安防专业化水平。

本世纪初,安防专家就提出了“大安防”的先进理念。长期以来,各类安防系统采集、处理、运算、应用的数据体量庞大,受传输网络带宽、网速和数据处理能力的制约,只能在有限的范围进行有限的应用,距离“大安防”理念所应达到的目标,所能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距甚远。相信通过国家本轮“新基建”的深入实施,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下,涵盖人类安全、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个体安全、社会安全的“大安防”风险防范、管理体系,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并将从根本上改变安防行业的格局。


三、热趋势下的冷思考:认清问题,攻克难关


与传统的基建相比,“新基建”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政府的作用发生了变化,从传统基建的主导投资转为对“新基建”的引导投资。业内专家指出,传统基建往往是国有大型企业投资参与,但在“新基建”涵盖的5G、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民营企业会更具竞争力。“新基建”与安防产业的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而是从生产方式、产品设计到运营等各个环节的流程再造,要有与产业发展特征相匹配的服务能力,针对不同产业挖掘特定服务需求,是推动“新基建”和安防产业融合的关键。

在“新基建”热度持续的当下,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亟需解决。首先是数据的归属和安全问题。数据孤岛和数据安全问题一直是阻碍安防发展的难点。对于安防民营企业来说,既要实现自有数据社会共享,最大限度发挥数据价值,又要保护自有数据安全,确保用户信息安全不受威胁。想要解决以上问题,下一步在政府引导下,离不开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共同探索和推动,有能力的安防企业不应只停留在点状的应用,更需要向下搭建好技术基础层,往上做好场景应用解决方案,通过联合制定安防数据行业规范,促成多方数据协议,让人工智能等“新基建”与安防产品与服务相融合,最终构建起标准化、协同化、规范化的安防大数据生态,打造有利于产业化发展的生态环境。

二是关键核心技术仍需加强。当前,我国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基础研究与标准设立方面,有一些走在了应用的前面,但在底层开源框架、人工智能芯片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很多关键核心技术仍未掌握。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恩东认为,高端服务器一直是计算机产业的制高点,过去核心技术被少数几家国外厂商掌握,这对我国信息社会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都是极大挑战。未来在“新基建”与安防产业的技术融合中,这一点同样需要引起重视。


 
打印 关闭窗口
 
本栏目最近更新
本栏目热门点击
版板所有:南通安全防范协会 联系:0513-81183539  
【网站申明】   苏ICP备17010835号-1  
总访问量